6月10日晚,重庆龙兴足球场见证了国足在2026世预赛18强赛的收官之战。凭借王钰栋补时阶段的点球绝杀,国足以1-0战胜巴林,避免了小组垫底的尴尬。这场胜利虽无法改变出局命运,却为中国足球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启示。尽管王大雷奉献多次关键扑救,王钰栋的绝杀也点燃了全场激情,但比赛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国足上半场4次射门0次射正,阵地进攻中缺乏穿透力,过度依赖边路传中和个人突破,战术套路单一的问题依然存在。菱形中场体系下,单后腰黄政宇防守压力巨大,边路频繁被对手利用空档反击。此外,杨泽翔等替补球员的失误,再次凸显了阵容深度不足的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世预赛国足旅程告一段落让我们不得不系统性的反思下,从战术到青训我们究竟还能提升些啥?战术革新伊万执教期间坚持的菱形中场在面对高强度对抗时暴露出致命缺陷。与巴林一役,直到第59分钟改打4-4-2平行站位后,球队攻防才趋于平衡。未来需建立更灵活的战术体系,充分发挥塞尔吉尼奥等技术型球员的创造力,同时强化阵地战中的传切配合。防守体系本届世预赛10场丢14球,场均失球1.4个,后防线协防意识薄弱、定位球防守漏洞频现。需借鉴乌兹别克斯坦的成功经验,通过科学训练提升球员的位置感和对抗能力,同时优化年龄结构,逐步淘汰状态下滑的老将。青训改革18岁的王钰栋虽打入绝杀,但国足青训的 “断层” 问题依然严峻。当前阵容中23岁以下球员仅占15%,远低于亚洲强队水平。需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青训网络,借鉴日本“校园足球 + 职业梯队”模式,同时鼓励年轻球员赴欧洲联赛锻炼,如吴少聪、陈仕晗等留洋新星的培养路径值得推广。未来还看得到希望吗?伊万已明确将重点考察U20国青的依木兰、彭啸等6名新星,并逐步弃用阿兰等归化球员。下届世预赛周期需坚定“以老带新”策略,在2027年亚洲杯等赛事中为年轻球员提供更多实战机会,如本次替补登场的刘诚宇、徐皓阳已展现出潜力。冬训中暴露的体能短板需通过科学训练弥补,如引入个性化训练计划、结合球专项耐力练习等。同时,针对球员技术粗糙的问题,可借鉴韩国K联赛的“技术强化营”模式,在联赛休赛期集中进行传球、控球等基础训练。中超联赛需提升比赛强度和净比赛时间,为国家队输送更多即战力。同时,需加强与“村超”等业余联赛的衔接,扩大足球人口基数,从根本上改善中国足球生态。正如亚足联秘书长温莎・约翰所言:“强大的联赛和基层青训,才是国家队崛起的根基。”这场胜利或许只是中国足球漫长复兴路上的一小步,但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尊严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在于能否从失败中汲取力量,以系统性改革重塑足球基因。下一个四年,希望王钰栋这一代们成长为球队主力,我们还是有理由期待一下的,希望不要再被调侃成最早备战2034世界杯的队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