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滚滚红尘中,谈及国足,便如谈及一桩永远无解的难题。中国足球的窘态,早已成了全民心头的痛,不同于别的运动,国足的糟糕表现仿佛成了“国耻”,屡屡刷新着令人心碎的“屈辱史”。从去年十一月那场对阵日本的比赛开始,国足已连续三百一十二分钟未曾攻破对方球门,这进攻端的无力感,几乎令人咂舌,令人扼腕叹息。
成败论英雄,国足长期的失利让他们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便如同招惹了风暴,常常遭受指责和谩骂。吃一顿饭被骂,归国时行李多也被骂,仿佛无时无刻不被阴影笼罩。此情此景,实在是惨淡至极。国足被骂,其实是国人心中那份恨铁不成钢的愤怒在宣泄。众人皆言,国足球员缺乏血性,是他们无力突破的根源。
然则,真相果真如此吗?在我看来,国足之败,虽与所谓的踢假球、缺乏血性有所牵连,但这不过是表象。真正的症结,在于绝大多数中国人并未真正关注足球。这个事实,从无数细枝末节中便可窥见端倪。比如中国足球赛事的收视率低迷得令人惊诧;更不用说七月十二日在韩国举行的那场国足对日本的比赛,本该万人空巷,实则观众寥寥无几,仅有不到两千人,更有甚者,那其中许多是亲友团,真正热情观众可能连千人都不到。最终,国足以零比二败给日本,似乎早已成定局。
有人或会反驳:既然足球不受关注,何以仍有赛事人气鼎盛,甚至盈利丰厚?如今年火爆的苏超联赛?苏超,诚为罕见的例外,热度高涨背后,靠的是大量娱乐元素的附加,足球本身的魅力远不及此。中国人的心思未曾真正放在足球上,致使无人愿意在此项运动上进行长期投入。可想而知,要造就真正的足球高手,非长远之计不可。足球天才,需从孩童时期起,接受系统培养,投入时间与精力,方能成大器。
但在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面临两大拦路虎:一是缺乏称职的教练指导;二是缺少充足的训练时间。天赋再高,若无持续努力,也难以绽放。没有厚积,哪来爆发?往往青少年时期不努力,成年后再拼命,也只徒劳无功。昔日荷兰教练阿里·肖曾言,足球青训成材率七成依赖教练水平,话中有话,教练一劣,任你多拼,也白费。
这不仅仅是教练质量的缺失,更是数量的短缺。拿邻邦日本为例,拥有逾八万四千名足球教练,人口约一亿二千万,人均教练比例高达一千四百分之一。而中国足协注册教练不过四万余人,人口十四亿,比例竟然稀疏至三万五千分之一。如此悬殊数据,揭露了中国足球教练匮乏的真相。更刺骨的是,中国持有A级及以上资格的教练不足千人,平均每一百五十万人仅一名A级教练。反观足球强国西班牙,每三千多人便有一位A级教练。
教练的工资待遇亦令人扼腕叹息。长沙江畔,我曾遇见一位省队教练,骑着破旧电动车,言谈间透露生活拮据,根本无力更新装备。工资微薄,生活压力巨大,怎能期待其全心全意投身训练?有好老师,方有好学生,教练待遇若差,难出千里马。
展开全文
足球的复兴,需如德国二战后那般的彻底变革与远见。德国足协曾制定宏伟蓝图,力求十年内培养一万名优秀教练,给予高薪保障,激励教练专心致志。结果,1954年世界杯冠军便是最佳证明。中国足球若想有所突破,也需从根基处着手,制定长远规划,给予教练合理待遇和社会尊重。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中国正处于科技、军事、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将精力投向航空航天、一带一路等战略项目,而体育尤其是足球,尚未成为重中之重。谁会在国家需要奋力拼搏的关键时刻,去专注足球这般“娱乐”项目?科技兴则国强,足球弱只会被人笑谈,孰轻孰重,自见分晓。
于是,足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被自然边缘化。大多数人未曾思考足球衰败的深层原因,只把责任归咎于球员本身,无视整体环境和投入不足,反而无形中加重了国足的负担。国足本已羸弱,如此辱骂,更添其苦。
话归正传,待中国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生活渐趋安稳,方能喘息片刻,足球或将迎来它的春天。然而,那一天,还未到来。愿时光不负有心人,愿那一刻到来之时,中国足球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踢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愿祖国的体育事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