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樗
《唐本草》中記載的椿樹和樗樹,其實在《嘉祐本草》中被合併記載為椿莢。
椿樹和樗樹的稱呼有所不同:香的稱為椿(《集韻》作櫄,《夏書》作杶,《左傳》作橁),臭的稱為樗(音醜居切,亦作㯉)。山上的樗樹則稱為栲(音考)、虎目樹(《拾遺》)、大眼桐。
李時珍說:椿樹和樗樹容易生長且壽命長,所以才有椿、栲這樣的稱呼。《莊子》中「大椿以八千歲為春秋」就是指的這個。椿樹香而樗樹臭,所以椿字又作櫄,表示其氣味芬芳;㯉字從虖,表示其氣味臭穢,令人厭惡。樗其實也是椿的音轉。陳藏器說:民間稱椿樹為豬椿,北方人稱樗樹為山椿,江東地區則稱之為虎目樹或虎眼樹,是因為其葉子脫落後留下的痕跡,形似虎眼,也像樗蒱子,故得此名。
椿樹和樗樹的形態相似,但樗樹樹木疏鬆,椿樹樹木堅實,這是它們的主要區別。兩種樹木南北各地都有,樹幹形狀大致相似,但椿樹樹木堅實,葉子香氣撲鼻,可以食用;樗樹樹木疏鬆,氣味臭穢,雖然廚師可以去除其臭味,但採集時間並無限制。樗樹大多無用,正如《莊子》所言:「吾有大木,人謂之樗,其本擁腫不中繩墨,小枝曲拳不中規矩」。《爾雅》中說:栲是山上的樗樹。郭璞注釋說:栲樹類似樗樹,顏色偏白,生長在山中,因此得名。
樗樹也類似漆樹。俗語說:櫄、樗、栲、漆,外形相似。陸機《詩疏》中說:山樗和田樗沒有太大區別,葉子稍微窄一些。吳地人用其葉子做茶。
寇宗奭說:椿樹和樗樹都帶有臭味,但一種開花結果,一種不開花也不結果。世人將無花而樹幹高大筆直的稱為椿樹,椿樹利用其葉子;而開花結果,樹幹較小且彎曲的稱為樗樹,樗樹則利用其根、莢和葉子。此外,《蟲部》記載有樗雞,卻沒有椿雞,這也說明有雞的為樗樹,沒有雞的為椿樹。古人的命名很有道理。禹錫說:有花的樗樹沒有莢果,有莢果的樗樹沒有花。
樗樹的莢果在夏季長在臭樗樹上,而椿樹上沒有見過莢果。但世人往往不辨椿、樗之別,所以把樗樹的莢果稱為椿莢。李時珍說:椿、樗、栲,其實是同一種樹木的三種不同形態。椿樹樹皮細膩,木質堅實而呈赤色,嫩葉香甜可食。樗樹樹皮粗糙,木質疏鬆而呈白色,葉子臭穢,但饑荒年代人們也會採摘食用。栲樹是生長在山中的樗樹,木質疏鬆,木匠也會使用,但其質地鬆軟如腐朽之木,所以古人認為它是不堪大用的木材,不像椿樹堅固耐用,可以作為棟樑之材。
椿樹葉子:味苦,性溫,微毒。 多食椿芽易動風,熏蒸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氣血虛弱。若和豬肉、熱麵一起經常食用,則容易導致腹脹,因為它阻塞了經絡。李時珍說:椿葉無毒,樗葉微毒。 主治:煮水洗瘡疥、風疽。樗樹的根和葉效果更好。治療白禿不生髮,可用椿、桃、楸樹葉心搗汁,反覆塗抹。嫩芽煮食,可消風祛毒。
椿樹白皮及根皮:修治方法:凡是用椿樹根,不靠近樹根西側的為上品。採集後拌入生蔥,蒸半日,切碎,用布袋盛裝,掛在屋南陰涼處晾乾備用。李時珍說:椿樹和樗樹的樹皮、根皮,都要刮去粗皮,陰乾,用時再切片烘烤。味苦,性溫,無毒。也有說微熱、涼而燥的。陳藏器說:樗樹根微毒。李時珍說:樗樹根可用於提煉硫磺、砒霜和黃金。主治:疳疾,樗樹根效果更好。治療口鼻疳蟲、蛔蟲、疥瘡、鬼疰、蠱毒下血,以及久痢等。與地榆同用,可止瀉痢。治療女子血崩、產後出血不止、赤帶、腸風瀉血不止、腸滑瀉、尿頻。蜜炙後服用,可止血。利尿通淋。治療赤白濁、赤白帶、濕熱下痢、遺精夢遺、燥濕、去除肺胃積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