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小米是公牛的竞争对手,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与其说是小米的横空出世让公牛“惊了一身冷汗”,不如说是当年的互联网打法,以及小米的粉丝经济效应对公牛造成了威胁。
现在一提到公牛,大家都会说公牛的“牛”是渠道的“牛”,但从2015年的“战役”来看,公牛的“牛”来自应对挑战的迅速且正确的反应。
1
公牛要感谢小米
据网上流传,公牛董事长阮立平曾表示要感谢小米。虽然尚未找到原话出处,但从历史的角度看,确实要感谢的,因为小米加速了公牛的升级。
常有人说“危中有机”,但很多人并没有把握机会的能力。公牛这样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连上下游关联产业也多有家族内人士控股,要实现千亿的市值规模,大家长的眼界决定了一切。
阮立平、阮学平两兄弟在面对2015年小米的挑战时,用4个月时间推出了雷同产品,而小米的同款产品研发时间是15个月。当然这里有后发优势,但是4个月的时间推出同款产品,这让当年的小米也吃了一惊。公牛多年的技术积累不是摆设。
△公牛集团董事长阮立平
但这个时候,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线上销售,公牛的传统渠道地位很难撼动,而小米也不是奔着拿第一去的,线上销售一直是小米生态链产品的特点,所以只要电商销售遏制住小米的井喷爆发,所谓的威胁是不存在的。
公牛采取“比小米定价低1元”的竞争策略,这种看似不疼不痒的操作,却心思细密,凭借着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低1元的价格,公牛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之后便不断开拓插线板的新品类,甚至遵循一些小米的思路,不断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成品类型,并发力布局线上销售。
根据公牛电器招股书披露的信息,公牛电器电商端的销售额自2016年的3.4亿增长至2018年的8.3亿元。在天猫上,公牛的插线板销售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插线板领域,公牛仍旧一骑绝尘。
这个辉煌的故事被人说了无数遍,但它反映的业界形态更值得人深思。小米的竞争对手是公牛吗?可以说当初对标的一定是公牛,但是它碾压的却是那些已消失在尘烟中的小品牌。
换句话说,如果小米不出现,随着公牛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扩大,这些小品牌早晚也会消失,只是本来干掉它们的是公牛,而当时的公牛还没开始发力而已。
联想到家居行业的其他领域,这其实是一个产业进化的问题。家居产业多没有技术壁垒,那些有可能被碾压的小品牌该怎么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可能突围出去占据市场份额的企业要抓紧时间,因为“巨鳄”随时可能出现。比如现在还呈现分散态势的门窗行业、软装行业等,谁先利用好资本的力量,谁先做到集中,未来就属于谁。
当然公牛的产品属性与其他领域不一样,它已经成为一个充分的消费者品牌。更容易被消费者认知的产品,更容易产生寡头,所以在消费者主权意识不断崛起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触达消费者,也是重中之重。
2
智能家居领域将最先被整合
看公牛和小米的“神仙打架”,其实看得是行业整合的过程,而家居领域最有可能被第一个整合的就是智能家居。因为对于小米、华为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想要延伸易如反掌,而对海尔、美的这样的电器巨头,物联网也早已成为其发展的应有之义。就连我们说的公牛,它也来了。
据年报显示,公牛集团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将稳步推进“智能电工生态战略”,围绕“家庭装修场景”,推动现有产业的智能化升级,加快智能开关、智能门锁等新品类的拓展,为消费者提供安全、舒适、便利、智能的电工及照明解决方案,力争成为家装智能电工及照明领域的引领者。
渠道上,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不能撼动的100多万家传统经销商外,公牛还在 2019年进一步开拓了灯饰渠道、ToB渠道,并与融创集团、金地集团等多家大型房地产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嵌入式产品领域与索菲亚、欧派、曲美家居等企业达成合作。
提到智能家居能想到公牛吗?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不能,但公牛已经开始拓宽新的渠道,产品铺开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公牛的另一个“牛”,提早布局。
当公牛在年报上说小米是他的竞争对手时,有没有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先不说小米插线板业务只是诸多业务中的毛毛雨,并不会强势发力这个版块,因为公司业态和竞争范畴不一样。
单说公牛接近60%的市占率,只要不断迭代产品,优化渠道,小米怎么能构成威胁,那它为什么说小米是竞争对手?说明它的格局和视野之大,定位早已跳出了插线板领域。也唯有此,才能突破销售收入的天花板。从这些细节,我们就能看出伟大的公司自带的伟大基因。
但对于公牛而言,市占率达60%,是优势也是劣势,想要再向上突破很难。数码配件等品类早几年公牛就开始布局,但始终没有大的提升,因为与小米、华为比起来,公牛的品牌认识和销售渠道配比上都不占优势,所以靠品类扩张困难重重。这时,公牛更该靠的是产品向智能化升级,同时深耕家居领域渠道。
所以,该想想自保问题了,尤其是智能家居企业们。在国内市场,智能家居领域已经被多方 “ 大鳄”强势瓜分,手机厂商有小米、华为,互联网厂商中百度与阿里最具代表性,传统厂商有海尔与美的,围绕该领域的创新企业有欧瑞博、艾特智能、如影智能等。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但智能家居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目前也只有这两类体现了充分的竞争力。一类是消费者品牌,消费者购买时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忠诚度,如小米、华为、海尔等这些大众品牌;一类是渠道品牌,与物业和地产公司合作,重点在智能系统的安装和智能小区的建设上,比如国外品牌施耐德等。
如果这两点都没有优势,那么趁着大品牌的渠道下沉还不充分,抓紧下沉市场未尝不是条出路。用智能的“新”为吸引力,让小镇青年们感受到极致性价比和新鲜感,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品质,也是帮助自己提升竞争力。
但所有这些的前提是产品要过硬,别忘了公牛当年独霸市场靠的就是过硬的产品品质,还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或许可以考虑下公牛的渠道,不是竞品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在它打败你之前,动手吧。
文章来源:未来家居研究,仅作分享,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及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